据。
《新唐书·地理志》中只是记载“贞元三年(787),吐蕃攻沙陀、回纥,北庭、安西无援,遂陷。”
但从其他旁证资料分析,龟兹的陷落明显要晚于唐书的记载。
首先,迟至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安西四镇仍发生了至少一场血战。
之前我们曾提及,北庭之战时,吐蕃不远万里从南诏国调兵。
贞元九年,南诏王异牟寻决定背弃吐蕃,重新与大唐结盟。
当唐朝使臣到南诏都城时,吐蕃使臣也在异牟寻的殿上,这次吐蕃使臣的目的,依旧是征兵。
而之前,南诏王曾向唐庭上表,请求唐朝加强“剑南、西山、泾原等州及安西镇守的防卫,扬兵四临、委回鹘诸国,所在侵略,使吐蕃势力分散,不能为强”。
可见作为吐蕃的前盟友,南诏国明确知道,吐蕃并未全部拿下四镇。
对于龟兹的争夺,唐史了无记述,但回鹘却不愿就这么成全了吐蕃的霸业。
《九姓回鹘可汗碑》中记录了,这次龟兹之战的惨烈,“复吐蕃大军围攻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落荒,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非人能堪,遂筑京观,败没余烬”。
这段碑文中,有两点非常值得注意。
1、吐蕃围困龟兹,回鹘怀信可汗应请救援龟兹。
这说明,至少在贞元十一年(795)之前,龟兹尚在唐朝西域残军控制之下。
也只有龟兹唐军,在遭到吐蕃围攻后,才可能向盟友回鹘求援。
2、吐蕃军队败退的方向非常值得推敲,碑文记述的是“吐蕃落荒,奔入于术”后,被回鹘合围,以致全军覆没。
“于术”小城的位置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记载,为“焉耆西有于术、榆林、龙泉、东夷僻、西夷僻、赤岸六守捉城”。
可见于术在焉耆西部,所距不远,焉耆在西州(新疆吐鲁番)西南,为西州管辖区。
吐蕃败兵的溃逃路线为,向东北方奔焉耆,再去西州。这暗示着龟兹之战前,焉耆和西州应为吐蕃控制。
否则,吐蕃军队的撤退路线应为西南方,早就在吐蕃控制之下的疏勒和于阗(和田县),而不是一直东逃,直到于术被歼。
《九姓回鹘可汗碑》是目前能够找到,有关龟兹唐军最晚的记载。
这个时间节点,也可以和克孜尔石窟壁画上,“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的汉文题记向印证。
也就是说,困守孤城的西域唐军,从764年凉州沦陷后,至少又坚持了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