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他已经彻底陷入绝望,即求救无望。
这一时期,他把“溺水”的责任怪罪在那些冷漠的同学和老师头上,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意识和报复心理。
梁立辉认为,虽然他的犯罪心理结构改变了,但他最终的犯罪目的仍然是自杀。
赵承熙的绝笔信最后写道“是你们逼我这么做的!”
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
从他购买枪支弹药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实施了要把自己杀死的犯罪目的。
枪击案落幕后,凶杀赵承熙一时间成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关注的对象。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赵承熙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精神病专家更倾向于认为赵承熙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一次又一次被认为可能有精神问题,比如自闭症、抑郁症……
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梁立辉却笑了“心理与精神本就一体,不可能独立开来。”
因为梁立辉既是犯罪心理学专家,也是精神病学家。
这起案例证明自杀与谋杀密不可分,可以相互转变。
梁立辉曾在手机上阅读到一起报道,一名10岁的男孩品学兼优,一次考试失利,垂头丧气,被母亲责骂“你考成这样的成绩,还有什么脸在待在这里!”
男孩一时“情绪激动”,忍受不了母亲的辱骂而跳楼身亡。
媒体及社会舆论都在谴责少年的母亲,聚焦在了侮辱性的词汇,自尊心以及批评的方式上。
可梁立辉却清晰地看到空中男孩的自杀轨迹,他在表达抗议、愤怒和绝望!
他受够了大人们强加给他的负担,还有那该死的成绩……
犯罪之路完可以中途掐断或者阻止,可能只是一句善意的话。
事实上,有太多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这条路上走着。
庆幸的是他们多数时候是幡然醒悟或者自我拯救。
当放弃自我时,就迫切地需要他人的拯救,可能是家人、爱人、朋友、老师,甚至陌生人……
所以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不该保持冷漠或带着面具,更不应该恶意相向,可在犯罪者或自杀者社交圈子里的能够做到人却寥寥无几。
善意是阻止,恶意是加速。
可现实中,却出现了“围观者起哄女孩快点跳楼”的一幕。
一名19岁的女孩,因两年前被班主任猥亵而患上抑郁症,期间两次自杀未遂。这次,当她爬到百货商场的8楼后,在楼下聚集的围观者,不仅不劝阻开导,反而一个个冷嘲热讽、鼓动怂恿
“怎么还不跳?”
“你个白痴,你倒是跳啊!”
最终,在楼下的欢呼、起哄与怂恿声中,绝望的女孩松开了紧紧抓着自己的消防员的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这群冷漠的人们比赵承熙的同学和老师如何呢?
梁立辉起身拉开窗帘,让阳光透了进来,漆黑的阴影无处可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