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高的,还有更多名气虽然不大,但味道极佳的米粉没有计算在内。
不过,最可惜的就是,桂省的米粉名气虽大,但质量却参差不齐。
比如说桂林米粉,它的名气就特别的大,即使出了桂省,桂林米粉的店面也随处可见,它们通常散落在那些地段并不怎么好的街道上,空间狭窄,桌椅紧凑。
往来的食客也行色匆匆,一副不会久留的架势,吸溜几口就解决掉一碗粉,再喝几口汤,一顿便捷、实惠的午餐就解决了。
桂林米粉实惠,但鲜少有人认为桂林米粉是值得仔细品尝、认真对待的美食,这说实话多少有点委屈了它。主要是北上的桂林米粉,从经典做法到吃法,都与原产地有着明显的差异。
即使你吃过不少桂林米粉,也不一定意味着你见识过真正的桂林米粉。
比如在很多人尤其是外省人的眼里,桂林米粉汤粉,这显然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错误。
其实正宗的桂林米粉的吃法是“干拌”,即拌粉不下汤,拿到粉就加汤这是外行吃法。等吃完了或吃得剩少许粉再舀一勺骨头汤喝,舒坦。
还有,桂林米粉中最经典的是卤菜粉,而不是如今大城市里流行的汤粉。
所谓卤菜粉,就是将鲜粉在沸水中冒热盛碗,然后店家在粉上辅以锅烧、卤牛肉等“卤菜”,淋上卤水、香油。食客再根据口味自行加入酸笋、炸黄豆、油炸花生、酸豆角、葱花、香菜、剁辣椒等配料,也有人不放酸笋和酸豆角。
据说传统的卤菜粉在食用时,是不放酸的,因为“卤水味不够,就用酸来凑”。
卤水,才是桂林米粉的魂。
虽然新鲜米粉有米香和微微发酵的味道,但仍需卤水提味。所以米粉好吃与否,关键在卤水配方。
大体上,桂林卤水的制作方式是先在锅中掺入清水,然后加入花椒、八角、桂皮、草果、丁香、陈皮、槟榔、甘草、罗汉果等香料和作料,先用武火烧开,后用文火熬制约若干小时,最后滤去料渣,即得卤水原汁。
此外,熬煮的过程中通常还会加入牛肉、牛骨、猪肉、猪骨等。有的店家为了给卤水赋予令食客唇齿生香的个性,还会加入蛇和黄鳝。
每家店的卤水配方都不尽相同,其中细致到各配料的多寡、比例,火候的大小,熬制时间的长短等各方面都有讲究。
好的卤水,不应太咸,不应泛苦,有香料和作料的回甘和清香。浇在米粉上的卤水,分量要不多不少,吃完后碗里不能汤汤水水,据说行家称这为“卤水挂壁”。
出了桂省,最能鉴定一家桂林米粉馆子正宗不正宗的,就是“锅烧肉”。
锅烧肉是将肉煮熟或卤熟后,再用油炸制而成。
锅烧肉的原料一般选用猪头肉(最好是下巴肉),洗净煮熟后再捞起晾干。
然后在肉皮上扎若干小孔,并涂上盐等佐料,如此反复几次后,再下入油锅中。上好的锅烧色泽金黄透亮,口感皮脆肉绵。
还有桂林米粉,要可口弹牙才够味。
不同于螺蛳粉所用的干粉,正宗的桂林米粉是要用鲜粉的。
鲜粉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揉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下入开水中冒热即可,鲜湿米粉成品外表洁白光亮、细滑、柔韧。
但桂林米粉北上后,出于成本和用量考量,那些大城市用的米粉大多只能由干粉发制而成。
因此,别看桂林米粉全国皆知,吃过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真正能吃到正宗的,万中无一。
不仅仅是桂林米粉,像螺蛳粉、老友粉等等,都是一样的,正宗跟假冒,那真的是天差地远,感觉完全不是同一种美食。
柳下辉作为桂省人,他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