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花之争(七十九)(2 / 3)

干净,屋里供奉着一尊很粗糙的“妈祖”塑像,走出房门就可以看到澳门。

在尼克达到的下午,澳门的葡萄牙人也来了,他们派出了六艘军舰,协同广州水师一起围剿海盗。

提督的尊称是军门相,如果继续实行展海令,军威是很必须的。

第二天联合舰队仔细得搜索这片海域所有可能成为海盗窝点的聚集地,浩大的阵势似乎将他们都吓跑了,整个飞地也因此被孤立起来,切断了补给。

但曹曦并不打算持久围攻,他害怕有人趁着广州城内空虚偷袭。

郑一只是组建了一个松散的海盗联盟,其他旗的海盗很可能会趁火打劫,如此一来下一个提督来就要面领全面海战,甚至现在的提督也走不了。

最好的结果就是,海盗们望风丧胆而逃,总督和提督联名写一个折子奏报给皇帝,大清水师如何英武等等。

打了败仗的话,就算不会像张广泗那样被斩首,提督在广州三年来积累的好民望也要因此“功过相抵”了。

雍正帝刚即位的时候,因为局势不稳,他并不敢直接对胤禩下手,而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表面重用胤禩,封他为亲王,令其为总理大臣之首,同时对他身边的人进行打击。

康熙帝去世后,年近九旬的漠北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前来奔丧,不幸在京圆寂,清庭要排出高级别的治丧队伍,将灵柩送回草原。雍正借着这个光明正大的借口,上元节还没过就将“八王党”里最不重要的十阿哥胤?派了出去。

胤?对新君的抵触情绪很重,竟然刚走到张家口就停滞不前,给人留下了口实。

也是在雍正元年正月,十四阿哥从西北回来了,按照惯例,军前不能没有宗室,准备派九阿哥到西北,胤禟软磨硬泡,还是没有成功。

当时年羹尧正在准备平定青海,胤禟来到军前后就被带到了西宁监视起来,到了雍正二年的春天,年羹尧青海大捷,从此后,在青藏地区打仗就不是非十四阿哥不可了。

年羹尧大捷的消息传到bj的时候u,恰逢康熙帝安葬在景陵的第一个清明,雍正正率领王公大臣祭奠,在前一年雍正就打算将十四阿哥留在景陵守陵,然而十四阿哥根本不把这个哥哥、皇帝放在眼里。

青海大捷后,回到了bj的雍正帝第一件事就是将“毙鹰事件”里,康熙怒斥胤禩,并且与他恩断义绝的上谕给所有大臣看,胤禩一再哀求才保全颜面。但这份文件还是转交给了宗人府,胤禩只要有个风吹草动就拿出来传阅。

抗旨的十阿哥削爵,调回bj永久圈禁,而十四阿哥也从守陵,变成了在景陵圈禁了。

赢了有滔天的富贵,同时也有可能成为皇帝新的威胁,年羹尧后来的下场也让雍正留下一个“寡恩”的名声。与从军这条高风险的路比起来,当一个文臣风险要小得多,用不着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房四宝里“笔”是排头一个,目前流传最广的,最好的笔是湖笔,它的产地在浙江湖州。乾隆写小楷、朱批用的不是湖笔,或者说不是湖州出产的笔,而是江西贤文港镇墨香斋笔庄出产的狼毫笔,这里也是个闻名遐迩的毛笔之乡,王羲之和王勃都用的贤文港的毛笔。

每年官员都要朝贡上千只湖笔,但这些笔并不是乾隆用的,内供奉画师还有梁国治这样的官员也要用笔,贤文港的笔是乾隆下江南钦点的。

理论上是墨香,可是墨如黑漆,夜深人静,灯火阑珊时细嗅有一股血腥味。国史馆位于西华门内,但那只是个写历史的临时机构,存放国史在其他地方。在康熙年间,明史就从紫禁城里搬到了镶白旗的东长胡同,昔日的东厂胡同。

清庭曾经训斥暹罗吞武里国王郑信“得国不正”,尼克得到的那张纸条是毁灭性的。

要是只有一张,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