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荷兰累计财富的速度堪称世界奇迹,阿姆斯特丹尤为如此,这座城市直到1578年都在抵抗西班牙人,是荷兰最后陷落的城镇之一。
战争刚一结束,难民们就涌入其中,力求更为稳定的环境,他们带来了安特卫普等地的财富、人脉和技术,几十年内阿姆斯特丹就成为北欧商业和金融中心,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成为欧洲贸易中心。
同样的模式在美洲的新阿姆斯特丹上演,也就是现在的新约克,当时有个叫彼得·斯特伊维桑的荷兰人,1643年他在一次对还由西班牙人占领的圣马丁岛的失利突袭中失去一条腿,1647年受命出任新尼德兰总管及背风群岛总督。为吸引人口移居,他推行了一种名为“赞助人”的新制度,任何人若能带来50名成年男性来当佃农,就可以从公司获得一块封地。
这里所说的公司不是他自己经营的公司,而是荷兰西印度公司,与东印度公司比它并没有什么存在感,不过他们确实为荷兰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这家公司主要业务是奴隶和贵金属贸易,在乔治安娜发火之前,法尔荣又补充了,其贸易中75来自贵金属,13来自奴隶贸易。
他们从非洲的黄金海岸将奴隶运往苏里南,再以200盾的价格出售给中间商,然后带着新大陆的糖回到荷兰本土进行贸易,再南下非洲形成三角航线。但是到了1792年,由于荷兰国民收入下降导致重金属和奴隶需求量降低,西印度公司因为债务危机而解散,1800年又重新开始营业了。
这其中的原因和法国大革命有很大的联系,法国是烟草和糖的需求大国,而且随着国王的死,许多借给他的钱成了坏账,银行挨个倒闭,这段时间又恰值恐怖统治时期,除了军工订单外几乎没有别的什么消费,第三新荷兰西印度公司选择以军工作为扭转劣势。
但现在对他们来说却有了新的转机,拿破仑明显在找圣多明戈的替代品,不过比利时能种糖,咖啡却是他们无法生产的,咖啡是一种热带植物,在温室里养也可以,就是成本有点高,另外还有一个办法。
摩卡咖啡的名字源自于一个名为摩卡的港口,整个十五世纪红海的咖啡豆几乎都是集中到摩卡港后再向外输出的,因此统称摩卡咖啡,而当时垄断这门生意的正是荷兰人,他们将原本占据这个地方的葡萄牙人挤走了,就像其他贸易站一样。
而他们丢掉这门生意并不是因为被排挤,咖啡豆既是用来制作咖啡的果实,也是咖啡的种子。咖啡豆需要经过烘焙后才能磨咖啡粉,但在早古时期却并不是必须的,经过烘焙的咖啡不再能成长为咖啡树。
随着奥斯曼帝国崛起,咖啡也随着西征的土耳其人来到了奥地利,接着被带往西方国家,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是在奥地利维也纳开设的。当时的咖啡还有相当浓重的中东风味,也就是将磨好的咖啡粉和糖一起加入铜壶里煮,反复搅拌和加水,大约二十分钟后一小杯咖啡就煮好了。
它的味道和草药没什么区别,都是苦得“提神醒脑”,它一开始是作为胃药和提神药使用。乔治安娜在意大利的时候看过当地人喝espres,都是拇指那么大小的杯子,装那么一点喝下去,并不会像拿铁、卡布奇诺、“摩卡”那样加一大堆辅材。
实际上很多人就是受不了espres的苦味才加了这些“佐料”,这样做其实掩盖了咖啡本来的芳香物质,不同的烘焙工艺会有不同的口感,但这种味道很淡,加了牛奶就品不出来了。
咖啡其实就跟花卉一样,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你可以一个月不喝咖啡,却不能一个月不吃饭。
圣多明各出产了全世界一半的糖和咖啡,原本占法国外贸总额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份额才是烟草和别的贸易瓜分。
也就是说这一次战败法国损失惨重,不过绝大多数人目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