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海格的假期(八)(2 / 3)

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提起了1860年棉产业生产过剩,但这只是相对过剩,因为人还是有穿衣需求的,就像大萧条时期的牛奶,并不是没有不想喝牛奶,而是没有购买力。

在纺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碎屑,不论是羊毛、丝织品还是棉,以前都是被丢掉的,但有人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将这些废物重新利用,在不伤毛的情况下把棉线重新弹开,混杂毛、丝等纤维,得到“品质良好的毛织物”,也就是人们现在穿的混纺布。

一件纯棉织物的价格比混纺的贵很多,现在买衣服的时候还可以看标签上羊毛、棉的含量,这样翻造的织物在1862年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但这种织物的缺点是不耐磨,但是要论耐磨的话,牛仔裤绝对够了,1853年时旧金山的淘金者们已经穿上了它,它是由帆船布做的。栦

纯生丝的消费减少,丝屑的消费增加了一倍,除了机器改良,让原来没有价值的工业废料重新被利用起来,还因为化学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虽然公认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是电力的应用,但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应用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打破了原本的供给关系,如果需求变少,利润率下降,资本就会撤出,牛奶降价促销如果可以维持可接受的利润率,那也是可以不用把它倒掉的。但就算降价了,牛奶也卖不出去,买得起的人自然买得起,赤贫的人2美分卖给他也卖不出去,很多人的钱存在银行里拿不出来,因为银行倒闭了。

除了奶农自己的损失,如果运到城市里还要贴上运费的损失,干脆倒掉还能省点。

想唤起某些人的良知还不如唤起他们的竞争战,为了提高利润率,人们改良机器。古罗马时期的磨面机和现代的磨面机,出面率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谷物,罗马人磨面后得到的只有现代的一半甚至更少。

是利润率的下落导致了资本之间的竞争,而不是竞争导致了利润率下降,也就是所谓的价格战。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价值升值,而不是消费,大萧条之前的很多公司都会在赚钱后扩大产能,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更多的产品,购置更多的机器,但这些产品销往何处?

1860年时英国主要销往法国,法国的人口比英国多得多,而且他们购买力也强。一个国家赤贫人口太多,没有购买力,人口再多也不是优质市场,并不能每个人买一个睡帽,让英国的机器全面开工。栦

但是法国也有自己的纺织业,波莫纳前两天打算去买一件轻薄点的睡衣,夏天穿着睡会凉快很多,到了店里她才发现原来睡衣不只是有丝绸的,还有蕾丝的,比丝绸还要透气舒适。

蕾丝本来就是一种网纱,但价格却天差地别,有一种最贵的列维斯蕾丝,小小一件就够买几十件普通的蕾丝睡衣了,店员说这种蕾丝是编织的,而不是刺绣上去的,更加平顺。

这种蕾丝需要复杂的机器,设计师在设计好了花样后,由工程师编译成带孔的卡片,机器按照这个卡片穿针引线。

因为太贵了波莫纳没有买,店员很不高兴,所以其他便宜的蕾丝睡衣她也没有买成。

幸好波莫纳认识编织俱乐部的会长,等会儿她想写封信,问问她那里有没有蕾丝,不用很好的,做成睡衣能穿就行了。

老保罗·德·拉梅里制作的精美奖杯,里面是空的,同时代的钟表匠人已经可以制作能弹奏钢琴的人偶了,里面有复杂的齿轮和弹簧,还能发出叮叮当当的音乐声。

父子或许有其相似的地方,可惜他们是不同的人,儿子不是父亲的复制品,他不一定要照父亲的话去做,过和他一样“成功”的人生。栦

英国实行义务教育的时间比德国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在后面,而最早提出公立学校和义务教育的正是首相格莱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