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升看向朱舜的目光,多了一丝敬佩,回答道:“这正是朱先生的高明之处。”
“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先以恩,安抚民心。”
“然后以利,安定民心,有了土豆面粉,基本上能保证老百姓能够吃饱了,只要有饭吃,就不会闹事。”
“过去,在下也一直不明白,以新式机械惊人的生产力,再加上皇上的重视,朱先生为何没有快速扩张。”
“现在看来,朱先生深得一句话的精髓。”
宋应升很快就说服了其他人,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工厂主们停止了争论,视线部放在了宋应升身上,认真听他一层一层的剥开这里面蕴含的深意和庙算。
宋应升停顿了片刻,在工厂主们期待的目光下,说出了那一句话。
“大国治理,当镇之以静。”
宋应升说到这里便不说了。
这里的工厂主们,要么是周员外这样饱读诗书的乡绅,要么是从小苦读经史子集的将种子弟。
都有一定的学识,听了宋应升的最后一句话,部陷入了沉思,细细品味里面的含义。
心里渐渐充满了对于朱舜的敬佩,这一次不是敬佩朱舜的发明能力,而是说上一句经世济民都不为过的治国才干。
如果真是莽撞的快速扩张,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工厂主这方要死人,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也要死人,最终受益的却是东林党和晋商。
宋应升敬佩朱舜,朱舜对于他也多了几分惺惺相惜。
一项新的发明,再是先进,想要真正推广,必须要考虑到复杂的政治因素和社会环境。
上来就傻不拉几的要称霸这里,称霸那里的,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朱舜很明白作为一个穿越者,最缺少的不是银子,不是兵权,也不是地盘。
而是聚拢在身边的人脉关系。
没有深厚的人脉关系,没有利益的捆绑,在边疆当了几年兵就能称王称帝?就能拯救大明?
可笑。
睡着了,半夜谁给上一刀都不知道。
宋应升似是看出了朱舜的惺惺相惜,话锋一转,再次说道:“但是这个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不过嘛,朱先生既然喊我们来了,应该是找到了对策。”
宋应升说到这里,又不说了。
如同隔靴搔痒的工厂主们,哪里能耐得住性子,一起催促起来。
“老宋,卖什么关子,有什么话赶紧说出来,俺老黄都快急死了。”
“应升贤侄,尽管畅所欲言。”
“宋先生,赶紧赶紧。”
朱舜没想到一直在祠堂教书育人的宋应升,竟有这等的战略大局观,也来了兴趣,示意他继续说。
宋应升温文尔雅的笑道:“梳棉机。”
“手工经济的棉布价格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棉花的价格高,只要咱们给老百姓提供廉价的棉花。”
“嗯,梳棉机生产出来的是棉条,更加节省了老百姓的时间。”
“在下已经计算过了,一担原棉所需要的棉种、粪水、租借农具这些成本,也就在五六分银子左右。”
“而官僚乡绅们的收购价一般都在七八分银子左右,最多不超过九分银子。”
听到这里,工厂主们不免骂骂咧咧的大骂官僚乡绅真黑。
七八分银子收购的棉花,转手一卖,就是二两银子一担,崇祯初年的时候甚至涨到了四五两一担。
周员外刚才还在得意自家有不少的棉花地,听到工厂主们的破口大骂,脸红的争辩道:“为了把原棉挑拣成干净的棉花,可是要耗费不少的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