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当了真的人,结果找去,往往碰了一鼻子灰。
那些敬酒只会找都会“挑三拣四”的人,眼中看到的不再是昔日相处的同学,而是能够帮助自己的“贵人”。“不醉就是看不起”、“不醉不归”,聚会的最后,成为了一场场目的鲜明的“饭局”,“做局”的人乐在其中,不知情者则成了傻傻的“局外人”,一种强烈的“被排挤感”袭来。
原本难得抽空和家人在一起,但发起组织同学的人往往以“强制性”命令来“邀请”,不去,仿佛就是对这么多年同学情的“背叛”,给人一种深深的“被绑架”感。
这样的聚会还越来越“正式”,各种“致辞”,各种“讲话”,各种“分享”,都拿到台面上来,本来是倾诉话友谊,却也成了挖空心思“作文章”,让人不胜其烦。
从高中毕业已有十多年,酒桌上有的从政做了乡长、科长或是什么长的,有如吴玉和秦凡一样从商的,也有混得不如意的同学。
也有的是抱着“同学会同学,拆散一对是一对。”
“哪些人去了?”雪梅推了推有些喝多的秦凡问道。
“你不是都知道吗,那个大嘴不都向你汇报了吗。”秦凡嘟囔道。
“我要你说。”雪梅又推了推。
“你怎么不去?你去了不什么都知道了吗?”
“我才懒得去呢。”雪梅撇了撇嘴道,自己也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愿参加同学聚会了。
她不知道的是单纯的聚会是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