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申购新股的权利。在当时,一级市场申购到的新股,在二级市场就意味着财富的成倍增值。
为什么要发行认购证?而不是直接发行股票呢?
这里面有个故事。
当时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内,老八股在唱独角戏,且因股票供不应求,形成了粥少僧多的有价无市局面,因此市场扩容成了当务之急。
兴业房产发行新股时,发售地的江湾体育场已出现提前2天排队的情况,而发行时差点闹出人命的混乱秩序,也同样给管理层敲响了警钟。
面对1992年尚有10多个新股要发行的现状,当时主管股票市场的人民银行想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完全能载入史册的主意,也就是先发认购证,凭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购,于是我国的股票认购证应运而生。
资本市场一向是勇者的游戏厅,在变革的1992年更是。
1992年的时候,股市里面的股票数量非常少,投资的人数少,投资的资产也比较小,是我国股市的起步初期,处在非常简陋的状态。
身处申城的王林,拥有地域优势,买卖股票十分方便。
那些身处内地的股民,当时最早交易的几只股票基本上都是本地的,他们对其他地区的股票不了解,也无从了解,几乎没有太多的信息通道去了解这些挂牌的公司,除了纸质的媒介。当时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基本上没有可以利用的互联网。
股票市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整体交易环境相对比较狭窄。大多数股民,都是在1992年才开始进入股市,这个时候,所有的开户交易、委托,甚至对股票行情的了解都只能够在券商的营业大厅里面完成。
当时了解股票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几大证券报,另外就是通过股票收音机来获得非常有限的股票相关的信息。当时投资者的收入都还不高,很多人都是拿着多年的积蓄,两三万块钱,或者四五万块钱,一赌高低。
1992年年初的时候,沪市发行股票认购证,30元一本,无限量发行,全年有效。凭一本认购证就可以参与全年打新,可以多次摇号抽签,可以反复中签。
官方认为认购证的发行会十分火爆,结果销售十分冷清,坊间盛传认购证就是变着法子骗钱,证券银行的营业部求爷爷告奶奶地推销,好不容易卖出了预计发行量的四成。
有人心存疑虑、有人坚决不碰、有人悄悄地买,还有人一面嚷着这是骗钱一面几千份地往家里搬、有人在确认发售不理想之后一下子买了几箱。
还好,多亏了王林,他慷慨的掏出钱来,叫田晓青买下了剩下的六成,帮助证券银行的营业部完成了预计的发行量。
当时,证券银行的营业员们,对王总是感恩戴德,直呼他为活菩萨。
事后证明,全年共有53家公司发行股票,单张中签率达86.9,每张可赚一万左右。
有趣的事发生在黑市的二手市场。
有人在为错过而后悔痛心时,有的人已经在黑市求购了;有人第一次摇号之后赚回认购证成本,马上想要出手;有人在认购证涨到100元时感到震惊,有人在每份300元时还在大量买进。事实上,哪怕在300元买进也可以赚十多倍,黑市交易价,最高涨到了五千多甚至一万块钱一张!
当年认购证仅限向申城市民发售,而股票交易已通过上交所面向全国投资者,这一年间几百亿的收益,是全国人民给申城人民的一笔财富,准确的说是给几百万份认购证的持有者,给为数不多有远见、够果敢的人。
不得不说,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当初那些疯狂购买股票认购证的人,早就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