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就是梁祯一句话的事。
因此,留一个与自己名义上地位相当的赵温担任司徒,对梁祯的权威而言,其实是不会造成太大挑战的。但如果是荀彧来当这个尚书令,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荀彧的能量,可是真的与梁祯相差无几的。因此,他在职务上,就必然要比梁祯低半阶,如此,方能显出尊卑,整个汉庭的运作,也才不会乱套。
所以,一旦荀彧答应了梁祯,接替赵温出任司徒,那想必,不久之后,就会有人上书梁祯,让梁祯效法当年的董卓,“创造”出一个位在诸侯王上的官职来,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同时维持“君臣伦理”的完整。
荀彧是何等聪慧之人,因此他对梁祯的心思,又怎能不知?只是,这件事,他是铁了心要与梁祯抗衡到底的了,哪怕梁氏与荀氏之间,已存在姻缘关系。
“侄儿,你就回禀太师,言赵温长者,在位十余年,并无过失。不可无故免之。另外,彧才疏学浅,不可担此司徒大任。”
荀攸一听,额头上立刻浮现出一个巨大的“川”字,因为他也是聪慧之人,一听就知道,荀彧这话,已经不仅仅是自谦了,而是明着在跟梁祯叫板了。
“叔,此事关系重大,还请好好考虑。”
荀彧又何尝不知,这事所牵涉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他跟梁祯之间的个人恩怨,更关乎到他颍川荀氏的前程!因为在汉灵帝年间,颍川荀氏还只不过是一个屈伸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类顶尖望族的光环之下的次等士族。是梁祯,通过与荀氏联姻的方式,一点点地将颍川荀氏从朝堂中的地位,拔高到了足以与当年汝南袁氏相媲美的地步。
若是这次拒绝了梁祯的好意,那接下来,荀氏所必须面临的,很可能就是跟崛起一般迅速的衰败了。
因此,若是单纯地从个人利益及家族利益的角度出发,荀彧是定然要毫不迟疑地接受梁祯的示好的。但这世上,终究还是有人认定,有的东西,总是要比利益与权位要高一筹了。这类人,在史书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国士!
荀彧是国士,因为他不仅才能秀出,更重要的是,他心中,一直装着汉庭。而这种人,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多见了。
董卓曾经心怀汉庭,但在几经挫折后,他放弃了心中所想,从“半生不解甲,只盼西州宁”的少年,成为了残暴好色的董太师;袁绍曾经心怀汉庭,但在几经挫折后,他放弃了心中所想,从“孤身
三尺剑,敢撼魔王殿”的少年,成为了先据河北,再图天下的袁公。
刘备曾经心怀汉庭,但在几经挫折后,他放弃了心中所想,从“弱冠起义兵,锄贼护汉庭”的少年,成为了强夺同宗基业,以图问鼎中原的一代枭雄;梁祯也曾心怀汉庭,但在几经挫折后,他也放弃了心中所想,从“横戟阴山下,胡马休得度”的少年,成为了党同伐异,肃清异己的梁太师。
只有荀彧一人,一直在为了这个在漫漫长夜的风雨之中,摇摇欲坠的汉庭,呼喊着,奔走着,努力着,尽管无论他如何做,这条路的尽头,依旧是一片漆黑,光明难觅。
荀攸带着一丝失望,一丝忐忑,来找梁祯复命。但梁祯的反应,却让他甚感意外,因为梁祯脸上,并没有浮现出荀攸所设想的失望,或是愤怒,而是露出了一丝透露出欣慰之意的笑容。仿佛荀彧的严词拒绝,才是梁祯想要的结果。
但很快,荀攸就推翻了自己的推测,因为梁祯的下一句,就是让他再去找荀彧一次:“公达,再劳你跑一趟,再述祯之意。”
梁祯让荀彧担任三公的决心,同样是坚定的。因为只有荀彧点头同意,他才能名正言顺地向汉帝提出,并十四州为九州的事。此外,也只有这两件事都办成了,梁祯才能放心大胆地给追随自己多年的老兄弟们,加官进爵。
荀攸带着更为忧愁的神色,再次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