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浮桥(1 / 2)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对峙,皇太极终于动起来了。

李自成一点也不怕和皇太极对峙,淮南不比河南,闯军只需要带着银圆来就可以了,淮河下游都在西营手中,只要闯军出钱,自然会有商贾把他们想要的东西都运来。

而皇太极控制的涡水上游有什么呢?除了灾民就是灾民。只要持续对峙下去,肯定是清军的补给先耗尽,清军要是敢撤,闯军便渡河追击,这种仗岂有不赢的道理。

清军想出的办法,竟然是搭浮桥渡河老攻击闯军。就算今年干旱,淮河也不是投鞭可渡的小河沟,搭浮桥?你搭吧,等你搭好了,人都过来几千了,我再打你。

就这样,闯军每天“监督”着清军浮桥的进度,指指点点地围观,清军也不在意,就这么按部就班地搭建浮桥。清军的工程准备可比当年渡嘉陵江时的闯军周密得多,他们计划修建五道浮桥,足以将除了攻城重炮之外的其他火炮都运到南岸。

有人主张发炮射击,延缓清军进度。李自成表示没必要,修桥的人是少数绿营兵押着大量民夫,打死这样的人也没什么意义。大家都憋坏了,等着和清军开战,现在就怕清军不来。这样隔着河,清军打不到闯军,闯军也打不到清军,不如等清军过河,在南岸迎战清军。李自成现在信心十足,他在南岸严阵以待,清军从浮桥上用添油战术过河,这要是还打不赢,直接跳河算了。

清军的浮桥修得很结实,但工程进度很缓慢。现在淮河水浅,清军每隔一段就将巨大的木桩钉入河床,以固定浮桥。闯军诸将还是有些担忧,真打起来,这样的浮桥可没那么容易破坏,有可能无法切断渡河清军的援兵。

李自成这边也在准备,陆上战斗的规章早就成熟,不用他特意操心,他关心的是水战。刘文秀带着一批水军士兵步行来到涂山大营,然后用孙可望在凤阳准备的船只作战。如果有长江水师的战舰,打清军的浮桥当然绝无问题,但现在用的这些船毕竟是临时征用的民船,能不能保证击破清军浮桥,刘文秀也没有把握。

清军还将几艘大船也接在浮桥上,当作炮台使用,上面安置了佛朗机炮和其他一些小炮。闯军水师用的最大的运盐船,也只能在船头放一门六磅炮,火力上并不占优势。

李自成也不太相信皇太极会这样蠢,就这么过河送人头,闯军的巡船和探骑沿着淮河不断巡逻,但是没有发现任何异状,就算清军在淮河里藏了潜水艇,以这样的侦察力度也该搜出来了。

那么,问题会不会出现在淮河以北呢?因为淮河的阻隔,闯军只能派少数探子到淮北侦察,而且就算侦察到情况,也很难及时回报。清军剃发之后,在辨识敌我方面方便了许多,保密防谍工作做得更好了,闯军探子很难搞到什么有效的情报。

朱中标轻轻挥舞着手里的锤子,紧张地望着淮河南岸。

这几天,浮桥修得离南岸越来越近,朱中标的心也悬得越来越高。南岸的闯军一直在拿着些仪器测绘,调整炮口位置,时不时还试射一炮。闯军似乎是故意打不中,炮弹基本上都落在水里,但还是把他们这些修桥的民夫吓得魂不附体。有一发炮弹打歪了,一名民夫和一名监工的绿营兵就如同纸糊的一样,被炮弹吹到了水中。

朱中标有一点文化,知道这是为了等到开打的时候,火炮打得更准。心中不由得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等到浮桥修好了,清军和闯军势必大战一场,他们这些民夫夹在中间,下场多半好不了。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朱中标是个宗室,属于宁王系,是崇祯皇帝的堂弟。当年宁王朱宸濠造反,宁藩从此便不受待见,朱中标的先人因宁王之乱被废为宗室庶人,到了他这一代,那点禄米根本不够糊口,他的处境没比一般老百姓强多少。

明朝的宗室数量如此庞大,想按照规定发放禄米早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