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里的移民,除了商人、少量要钱不要命的亡命之徒冒险者,流放过去的罪犯,就是官方组织的移民了。
南洋地区如此,黑水省北部(黑龙江以北等地区),漠北省大部分地区等等都是如此,普通民众基本不愿意去,只能靠官方移民填充当地的人口数量。
不过考虑到移民成本,包括流放罪犯的成本问题,官方移民也不算多。
如此情况下,在本土的大部分边陲地区里,大楚帝国其实是采用军事屯垦的方式来增加当地的实际控制力的。
这一套军事屯垦体系,最开始在东北地区开始施行,当时在击败了东掳,初步统一东北地区后,大楚帝国陆军把当地驻防的大量兵力用于就地屯垦。
一开始屯垦区域只局限在东北平原,后来又在黑龙江沿岸,包括其支流松花江,嫩江等地进行筑城、军事屯垦。
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化屯垦,大楚帝国在短短几年里就在东北地区彻底站稳了脚跟。
这种站稳脚跟并不是指单纯的军事存在,而是指当地已经能够出产足够的钱粮来维持当地的军队消耗。
也就是说,后续大楚帝国已经不需要从关内调运粮食前往东北地区,以供应给当地驻军。
甚至还有富余,供应其他地方的驻军。
而当驻军自行解决口粮问题后,那么东北地区的民间口粮压力就小多了,这民间的粮食也就有了富余,而有了富余的粮食后也就能够作为更多移民的口粮了。
军事化屯垦,对于目前的大楚帝国而言有极大的好处,不仅仅是能够让军队自行解决一部分口粮,减少军费支出;还能能够减轻对地方粮食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大楚帝国陆军在边陲,交通不便的地方依旧保持驻军兵力,保家卫国!
军事屯垦在东北地区获得成功之后,陆军在各地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尤其是其他边陲之地更是重点。
西域地区,就是第二个进行大规模军事屯垦的地区!
最开始是嘉峪关地区包括后方的河西走廊!
当时为了能够在嘉峪关地区囤积数万兵力,维持西征的粮草需求,陆军方面花费了巨大的力气在河西地区,尤其是嘉峪关所在的绿洲地区进行军事屯垦。
第一次西征后,大楚帝国攻占了瓜州,哈密等地绿洲,又在这些地方进行了军事屯垦。
第二次西征后,也就是现在,大楚帝国陆军很自然的又在吐鲁番以及周边绿洲地区、伊宁河谷地区还有其他的一些绿洲地区里进行军事化屯垦。
这伊宁河谷地区,就是军事屯垦的重点区域,大楚帝国陆军方面,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对准格尔以及哈萨克人的威胁,保护吐鲁番省后方腹地的安全,直接在这里部署了五万多兵力。
包括一个骑兵军,一个战备甲等师,一个常备乙等师,总兵力五万人多点。
这些兵力平时不打仗的时候,步兵和炮兵、辎重兵什么的放下火枪,刀剑,拿起锄头开荒种地!
骑兵们则是回归他们的牧民子弟的身份,开始放牧……
这五万多兵力的军事屯垦,初步开发了大片的土地以及放牧,争取能够就地解决五万多人以及十几万马匹的口粮问题……
说实话,这很难,短时间内也没办法解决,还是得依靠后方哈密、吐鲁番等地的补给供应。
同时还需要依赖伊宁地区这边的官方移民们所生产的粮食。
五万多人可能吃不了什么……但是还有大几万批马呢……这马吃的可比人多多了。
光靠自身屯垦的话,其实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耗费庞大,拥有强悍机动作战能力的主力部队的需求。
这也是楚军里的战备甲等师为什么这么少的的缘故……在大楚帝国陆军里,战备甲等师和常态乙等师的最大区别,就是机动力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