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已经注定了。
二十分钟的战斗,只是双方对决的尾声而已!
随着西甲六号炮舰带着其他四艘百多吨,同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内河炮舰杀入伏尔加河,并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就摧毁了阿斯特拉罕江防炮台之后,这五艘内河炮舰继续前进。
随后后方的三艘通安级巡逻舰也进入伏尔加河,越过了江防炮台位置继续前进。
当天中午时分,西海舰队杀入伏尔加河,抵近了阿斯特拉罕城,并对河边的众多军事目标进行了精确的定点清除炮击。
当天傍晚时分,西海舰队司令宋翔飞准将上岸和东岸的第十八师副师长,前锋部队指挥官郭富文准将进行了会晤。
双方就后续的渡江登陆作战计划进行了探讨,其中的重点在于海军为陆军火力掩护。
这一战其他问题都不大,阿斯特拉罕城看似坚固,但是对于大楚帝国陆军而言也就是多打几枚炮弹的事。
唯一的威胁就是渡江!
毕竟俄罗斯人在搞阿斯特拉罕要塞的时候,可没有傻乎乎的在伏尔加河东岸修筑,而是都在西岸修的。这楚国陆军想要打过去,还得先渡河才行。
但是俄罗斯人也是有火炮的,如果什么都不干,就想要在俄罗斯人的眼皮子底下搭建浮桥恐怕会遭到一定的损失……哪怕在楚军的绝对火力优势下也能够搭建浮桥并渡江成功,但是多少会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海军方面的火力还是非常必要的。
有海军的西海舰队火力支援,足以有效打击或威胁俄罗斯人的炮兵部队不敢轻举妄动,至少不会明目张胆的跑到岸边架设火炮开火,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这架设浮桥和渡江有了安全保障后,只要第十八师的主力部队过河了,都不用多,哪怕只过河一个营,基本上也能够牢牢的占据后续的作战主动权。
而楚军也的确是这么干的。
第二天的时候,第十八师的部分兵力陆续抵达。
第三天,工兵部队和辎重等部队也大多抵达,此时阿斯特拉罕的东岸,汇集了差不多一万两千多人的楚军。
同时还有八千多人的楚军分兵北上,沿着伏尔加河东岸朝着察里津而去,肃清沿途伏尔加河上的俄军据点,为后续主力北上开辟前景通道。
从这其实也能够看的出来楚军在这一场战役里的前期主要战略目标,那就是沿着伏尔加河一路北上,占据沿途城市,控制伏尔加河中下游流域,并在控制这一区域后继续往西抵达顿河流域,并占领顿河出海口。
这是大楚帝国发起西征的前期战略规划,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东欧平原的南部地区,围绕着伏尔加河中下游,顿河流域,依托这两条河流进行后续的军事行动。
当然了也会顺带占领控制南部临近高加索山脉的平原地区。
在这前期的战略规划里,其实乌拉尔山脉里的几个重要战略城市,比如叶卡捷琳堡等地区楚军甚至暂时都没计划去攻打,甚至俄罗斯人的首都莫斯科并不是楚军的前期主要目标,
楚军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东欧平原的南部地区,包括其中的几个重要战略节点,首当其冲的就是阿斯特拉罕,这地方为什么重要?因为这地方是伏尔加河的入海口。
再过来就是察里津,也就是后世的伏尔加格勒,这里是伏尔加河距离顿河距离最近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两条河流的距离只有区区四五十公里而已,后世的俄罗斯人就是在这一段上修建了一条运河,连通了伏尔加河以及顿河,进而把里海和黑海给联系起来。
楚军要想顺利抵达顿河流域,并且在运输上节省麻烦,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占领这里,然后在这里通过陆地运输,连接伏尔加河和顿河。
最后一个战略节点,则是顿河出海口罗斯托夫,当然这地方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