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北上消息传到漠南时,王斗正在大黑河边一块田地上挥舞锄头。
过了年,漠南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浪潮,早在去年时,民政部就对各地进行详细的调查,何处可以开垦,何处可以利用,已经摸个八、九不离十。
最后决定大规模的军屯、民屯所在地,便是土默特平原与河套平原。
这些地方河流众多,灌溉便利,中原历代多有经营,处处可看到一些废弃的水渠,原来部位疏导一下,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与银钱。
当然,中原大灾连连,草原上一样干旱严重,由于气候寒冷,还只能种春小麦、莜麦,还有一些谷子、高粱等杂粮,但王斗的优势在于组织能力,有一个非常有执行能力的团体。
其实说起灾害,从明中叶起,特别从万历年间起,一样天灾不断,有几次大灾还不次于明末的灾祸,但最终顶住了。
最重要原因,就是那时地方还有组织能力,可以率领民众度过灾难,崇祯年里基层组织能力已经荡然无存,稍稍一点天灾,足以酿成大害,然后恶性循环,恢复不得。
两处平原约数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超过千万亩,最妙的是,此二处富含地下水。越是平原之地,还越是浅层水居多,一般往下打井,二到三米便可出水。
比起山西、陕西动不动就几十丈的深井,而且水质咸苦。不济民用,可谓天堂之地。
对普通移民来说,这类的简易灌井二、三两银子就打发了,一般人家都负担得起。对军屯来说,成本更小,所以就算一些河水表面浅了,甚至干枯了,也完全不要紧,地下水有的是。
在宣府时报的宣传下,无数人动心。打井不超过一丈就可出水。这样的良田哪里找?王斗治下,又是出名的安稳,所以一过正月十五不久,庞大的移民浪潮。就从山西、陕西、宁夏等地涌入二处。
他们大部分还是小有财力。买得起土地者。也只需居住并耕种满五年,便可永远获得不超过一百五十亩的土地所有权,世世代代传家。
还有商旅考察团。也是一波接一波前来,大部分人考察后都作出决定,抢占先机,在漠南成立各样的商屯。
对这些人,王斗是衷心的欢迎,因为他不但分文不花,还可以从这些人头上大赚一笔。买土地的费用是一,就算土地价格低廉,但积少成多,汇集起来,就是庞大的数量。
免税期又只是一年,第二年统统都要交税,又可以从这些人头上收税。
这些人更大多是中产阶级一员,素质高,天生还喜欢稳定,一旦产生归属感,便会自觉自愿的维持秩序,治理他们,根本不需要花费多少心力。
然后就是流民饥民类,目前都护府支出最大的,便是对这部分人。首先每人口粮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过王斗的基础是屯堡,这些人的作用又不可小视,毕竟靖边军战士,大部分便是屯堡出身。
又因为屯堡暂时采用营田地制,可以使用大型农场似的耕作方式。普遍可使用马耕,使用耦犁,使用耧车,使用大水车等,耕作效率可大大提高。这些人更是全民皆兵的良好人选,所以该有的支出,是必要的。
一流民收集而来,一个个屯堡设立,钱粮若流水似的支出,面对民政部的心疼报怨,王斗道:“不要在意银子,银子赚来就是用来花的,在不引起较大通货膨胀的基础上,该花的银子尽管花。”
相比屯堡,军屯当然更有优势,毕竟他们是习惯遵守纪律的正规军战士,比暂时还没有集体观念的流民们便于指挥与服从命令。
不过军屯暂时只是权宜之计,为更快获得粮食的手段,达到一定目标后,所有的军屯,慢慢会让位给设立的民屯,职业战士,还是安心打仗好了。
军屯结束后,参与屯垦的战士们,也会获得一定的功勋,奖励土地与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