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走向辉煌还是走向深渊(3 / 4)

,安慰道:“你们用不着担心,没有一丝办砸了的可能性,哪怕县里上上下下都不作为,及格线也是板上钉钉。”

这真不是凭空臆断,三水县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是人口净流入,到二零二零年人口膨胀了接近八倍。

几条商业街加起来的里程不低于十公里,如果把所有对外营业的门脸房面积加加起来算,何止百万平方米?

现在集中打造一公里的商业街,营业面积也就是二十万平方米左右。

即便一个外来商户都吸引不到,三水县自己就能消化那些营业面积,只不过时间需要得长一些罢了。

况且两千零二年,三水县还在西郊弄出个“华东五金城”,那里的建筑面积就有四十五万平方米,只不过一直不温不火。

失败都主要原因就是不应该跟风。

九十年代末,中国大地上刮起一阵风,太多地方在办全国性的大市场,绝大多数是拍脑袋决策,成功率极低。

现在才是八四年下半年,竞争对手都很弱,有三水县政府牵头集中三水县拿得出钱的企事业单位共同修建商业街,还要拉上社会资本。

这完全是领先一步,如果不能成功,应该是倒霉到家了。

这件事秦昆仑最上心,他问道:“你为什么能够这么肯定?”

“西大街本来就是我们县的繁华所在,我们设计时掌握一条,主街不可以开汽车、骑自行车。主街南北都各有一条大马路存放自行车、停汽车、货物进出都从这里进出……”

步行街概念此时没人提,上海南京路现在都不是步行街。

三水县有计划地打造出步行街商业区,仅仅凭三水县、太州市一百几十万的人口基数,就能让这条街热闹起来。

听黄瀚讲了构想,秦昆仑和钱国栋都认为容易操作。

原本三水县就有不少公共汽车班次跟太州对开,只不过是汽车站始发。

以后改为步行街西头就有直达太州洋桥口的公共汽车,二十分钟一班,冬天末班车晚上九点,夏天十点钟。

步行街东头成为农公班车的始发站,最好能够协调到跟东面的两个最临近的县城对开。

这就得市里甚至于省里帮着协调,因为东边的邻居不属于扬州地区,属于南通和盐城地区。

钱国栋还出了个不错的主意,充分说明他比较务实,也体现出了草根出身干部的特点。

三水县实现大包干三年多,农村人不仅仅种责任田还可以打工、做生意、搞养殖,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反而比城里人有钱。

钱国栋认为他亲自去刘庄镇宣传,以刘庄镇牵头号召辖区的专业户、个体户出钱修建一栋大楼,按照出钱比例拿产权,相信应该做得到。

黄瀚更坏,因为他知道此时出钱拿下西大街的营业用房将要翻至少二百倍。

他建议牵头组织的乡镇不白忙,完全可以按照百分之十收取管理费,比如说一万平方米将要分配给出资人,组织单位可以自留一千平方米,大不了选最差的那一片。

其实黄瀚是支持撤乡并镇,支持往城市集中居住的,因为少数农户散落居住,不利于通水、通电、通邮,也不利于医疗、上学,更加不利于农业机械化。

钱国栋的做法约等于抽了乡镇的血加强的三水县城的发展,黄瀚当然极力支持。

用两千年后的眼光来看乡镇发展,发现大部分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完全是浪费财力。

因为农村人看病得来三水城里,农村孩子读书得上城里的学校,八几年、九几年修的乡村房屋绝大多数闲置。

为了孩子能够在更好的学校就读,选择居住乡镇的农村人也不多,之所以选择依旧居住在乡镇,根本不是故土难离,大部分是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