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章:浩荡潮流(1 / 3)

黄昏的霞光落在大红的宫墙上,琉璃瓦散发出来的光晕炫得让人的眼睛不由地感到有些不适。

停落在正德门外的轿一动不动,外头穿着短装的脚夫也是一声不吭,屏息着等候什么。

眼看宫门就要落钥了,赵恒慢吞吞地从宫中卝出来,那轿有了动静,轿夫们抬了轿,飞地走了。

赵恒也上了一辆守候多时的东宫车撵,有一队殿前卫在旁随扈,车马与那前头的轿向一个方向徐徐绝尘而去。

随即,这一车一轿一齐到了东宫,有个小内侍腿,飞地跑到马车边掀开车帘,打躬作揖,道:“殿下回来了,太妃娘娘还等着您用晚膳呢。”

赵恒绷着个脸,道:“叫她先吃,本宫还有事要和李舍人商量,去,把书房收拾一下。”

小内侍连忙去了。

赵恒笑吟吟地到了停落的轿前,道:“李舍人,咱们进里头说话。”

就在东宫的斜对面,也是一处大宅院,这大宅已经空置了两年,据说从前是龙图学士、刑部左侍郎的府邸,后来不知怎的这侍郎遭了罪,刺配去了交州,再之后又都换了几茬主人,也大多流放的流放,贬官的贬官,如此一来,就没有人再愿意购置了。寻常的富户,又不敢住在这东宫不远的官宅里,至于寻常的百卝姓就不必说,因此这宅空了许久,院里连杂草都生了,不过就在不久之前,倒是有个人家把宅盘下来,平素这主人家深居简出,从不见外客,也极少出来走动,因此也没人在意。

就在这宅院墙的地方是一处楼,楼总共三层,第三层虽是黑黝黝的没有点灯,却有人坐在这栏杆后头,一双眼眸幽幽地打量着东宫门口灯笼照亮的地方,看到赵恒和李邦彦一道进了门房,这双眼眸的主人随即站起来,下了二楼,二楼也已经有人在等待,这人对二楼的人直接道:“给王府里的坐探放信号,告诉他,尽量打听太与李邦彦说了什么。”

二楼的人二话不说,推开了窗,拿出一盏灯来悬挂在窗外,过了半盏茶功夫,又将灯撤下,换了一个套了红布的灯笼又悬挂出去,这道:“坐探只负责端茶倒水,未必能听到什么,要不要叫个人混进去试试?”

先前三楼观看的人摇摇头,道:“不必,太危险了,若是被他们察觉,反而让他们生出警惕之心。”

二人便不再说话,焦灼地在楼中等待。

足足过了一个时辰,李邦彦的轿抬起来,消失在夜幕之中。过了片刻,又有个家奴模样的人嘻嘻哈哈地出现在门房,与门丁随口闲扯,那门丁显然收了他的好处,便放了他出去,这人飞地小跑着在这长街上足足绕了半个时辰,在这大宅门口逗留了片刻,又回东宫去了。

楼里的两个人看得真切,飞地下了楼,直接过了门房去启开大门,只见这大门的台阶下多了一个小竹筒,竹筒很纤细,只有小指般大小,其中一个人将竹筒捡起来,拿出随身的一个小铜杵轻轻往筒里一插,一张卷成圆柱状的纸条儿露卝出来,这人脸上显得紧张,飞地抽卝出纸条儿,展开来只看了一眼,便道:“去见陈先生……”

………………………………………………………………

陈济的屋里亮着灯,摇曳的灯火发出淡淡的光线,他也是刚刚被人叫醒,自从主掌了锦衣卫,陈济的作息就从不曾正常过,有时彻夜不睡,早上歇下,到了正午醒;有时傍晚打个盹,到了夜时分又醒来,紊乱的生活让他整个人显得消瘦,好在他的精神似乎不错,那捷报送来得正是时候,将这扑簌迷离的汴京又搅了搅,不管怎么说,至少挽回了泉州来的坏消息。

这几天他经常被人叫醒,倒也习惯了,听到又有了消息,立即披了衣衫趿鞋起来,从卧室直接到小厅,小厅里站着一个马脸的缁衣汉,一见陈济出来,立即毕恭毕敬地行礼道:“卑下内城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