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的年限做了规定。后世是十年才能转业,他搞的是八年。这是因为古代人均寿命短。
不过,是年满八年才可专业,而不是只能服役八年就必须退役。按照唐军制度,队正以下,可服役到三十岁。队正以上团总以下,可服役到四十岁。到了旅帅一级,身体好就能服役到致仕。
退役将士转业,按照军衔、军职、军功、武道这四个方面,来定转业后的品级待遇,从十品起步。
差不多一半的退役将士,会安排到警部为警士和警官,拥有武士功名的,几乎都安置为警官。还有小部分安排到乡村担任基层官吏,以及武庙的道官。
当然也能安排到矿务、渔牧、驿站、国营等体系当差。
等到五十五岁,就可退休致仕,拿半俸养老了。
这种待遇,可谓千古未有。
好处也很明显。
首先是保证了唐军的战力稳定。使得唐廷能够一直贯彻精兵路线。也让唐军被朝廷牢牢掌控。
而且唐军体系严密,训练严格,还重视军中教育。从军八年下来,几乎都是可用之材,算是一个人才储备库。
退役将士都信奉武道,对民间尚武之风很有好处。朝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给予他们荣耀,也使他们成为拥护朝廷和皇室的中坚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踊跃参军者比比皆是,做军吃饷从宋朝时的“贱业”变得炙手可热。
虽说入伍前三年的军饷不多,可入伍三年之后,一个人的军饷就能养活几口人了,要是得到武士功名,就更加体面尊荣。退役之后,朝廷还给差事继续吃皇粮。这么好的路子,良家子弟当然抢破头。
然而,唐军招募新兵的条件比较苛刻。对年龄、体质、身材、长相都有一定要求。
兵部的数据,洪武五年,各地报名参军的青年超过两百万,可洪武五年招募了多少新兵呢?
不到十万人。
二三十个报名者中,每次才选拔一人。由此可见,竞争有多激烈。有的新兵,连续报名两三年才被招募上。
没办法,对占大唐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家百姓来说,子弟的出路,无非是读书科举和从军。
读书科举更难,录取比例更低。相对而言,拿到兵额还是要容易的多。虽然从军风险大,可真是一条好出路了。
要是这两条出路都没了,那除非运气好,不然就要种一辈子地,务一辈子农,这辈子也就这么过了。
大唐民间,已经有了一些风气。据说待嫁女子,最喜欢的是年轻的新科进士和学宫学士,其次就是武士。
武士当中,最受媒婆和待嫁女子青睐的,就是队正或都尉军衔的下武士。
为什么呢?
因为队正或都尉已经是正儿八经的武官了,而且年纪往往只有二十多岁。既年轻,又有前途。
而队正以上,大多年过三十,有点老了。大唐待嫁女子也就十六七岁,年龄差距比较大,未免不美。
而军职更高的,年纪不但更大,而且也多半看不上小门小户的农家女,她们当然也有自知之明。
如此一来,统带一百多兵马的小小队正,反而是最受民女欢迎的武士。
所以民间有话说:“校尉太小,司马太老,都尉正好。”
议完了军务,终于又提及农事。
李洛说了半天,端起茶盏,对崔秀宁道:“梓童,这农事你来安排。”
崔秀宁道:“棉花种植,如今已经推广天下。各地百姓,都用上了棉布。明年,朝廷就要全力推广红薯、土豆、玉米、番茄、辣椒、南瓜等殷洲作物。”
“大司徒,这些作物育种了几年,种子够推广了么?”
户部尚书出列道:“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