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来势,必做不到悄无声息,东罗与倭国之间不过只一道海峡相隔,不是也一样一言未发吗?”
新罗为大盛友邦,双方向来保持着友好往来,此前在国子监内受教的昔致远,便是新罗人。
“新罗竟也知而不报!”
“果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一片讨伐声之下,有着令人心惊的暗涌,倭国进犯,新罗不报……这意味着大盛对整片东海与黄海水域,都已经失去了控制。
有官员提议要问罪新罗,不可失了大国威严。
诸声交杂之下,圣册帝却是看向那名奏报的监军,问道:“既已探查到倭军动向,常大将军可有提议亦或良策?”
“常大将军未有多言,只让奴据实禀报圣上。”那监军话至此处,略一犹豫,才道:“但,宁远将军有话欲征得圣人同意……”
魏叔易闻言看向那说话的监军。
平日凡是被拎来上朝,总要呛人几句,今日却始终未发一言的褚太傅,闻言适才凝神一二。
得了圣册帝准允,那名监军太监才往下说道:“宁远将军道,倭患当前,她愿与常大将军留守江都之地,率军击退倭贼,以卫大盛国土海域!”
褚太傅眉毛一抖,噢,果然不回来了。
百官闻得这主动请缨之言,一时心思各异。
这位宁远将军刚立下了大功,按说本该和其父常阔一同回京领赏,抗倭之事,常阔也可以旧疾为由推拒掉……
继续阅读
虽然谁都不说,但在场谁都清楚,打倭寇耗时耗力,海上又总要更加凶险,且又是当下这般时局,纵然是从战事角度出发,也实在不是什么好差事。
这个宁远将军当真是年轻气盛,遇到什么战事,她都想凑上前去打一打,结合其一直以来的作风来看,此刻这主动请缨之举,便颇给人以“啊,这里有反贼,我打一下看看。咿,这里有倭贼啊,没打过,也打来试试好了”的初生牛犊四处蹦跶之感。
这份好胜心让人很难评价,但此人的能力,从汴水一战来看,虽必然有夸大之处,却多少也应是有一些本领在的……
鉴于这份苦差目前也无更好人选,便有大臣试着道:“陛下,此提议未尝不可……宁远将军虽年少缺乏经验,但有常大将军在旁,恰可弥补其短缺。”
有几人出声附和。
圣册帝不置可否,依旧问那监军太监:“除此之外,宁远将军可是还说了什么?”
魏叔易也在等。
这监军太监方才答话时神情便犹豫不绝,若她只是单单请旨抗倭,此等值得赞允之事,绝不至于让这太监有如此反应。
果然——
“是……”那太监垂着头,道:“奴此番临行前,陛下曾有交代在先,让奴见到宁远将军之后,代陛下问一句宁远将军立下如此大功,可有想要的赏赐,若是暂时没有,可以先好好思量一番,待来日回京领赏时可当面向陛下言明——”
问有功之臣想要何等赏赐,这是帝王爱重功臣的体现,历来并不少见。
但身为功臣,面对如此询问,大多也只会象征性地提一些分量不重的请求,亦或是称一句“分内之事,不敢邀赏”。
但此刻见那监军太监神态,大多官员们皆隐隐意识到了不对劲,直觉告诉他们,接下来怕是会听到什么不寻常的走向——
这名监军太监,头一回见到常岁宁,是在润州。
那时三州皆平,他面对这位最大的功臣,自然百般恭敬谄媚,自然而然地,也就说出了帝王要他传达的话。
在监军太监看来,所谓的“将军可有想要的赏赐”,实则并非是一句真正意义的问话,而是一种帝心甚悦的传达。
彼时,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