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太医则略显稳重,问道:
“阁主,病案上记载如果没错的话,这孩子今年才3岁多吧?这些疯传的白话故事,都是这个孩子写的吗?”
父亲王书礼郑重的点了点头,
“的确是小女的拙作,感谢各位不弃,她也是自己随便写,文笔还稚嫩。”
接下来郑家的3三个医者,身份转变成了书迷。甚至小药童郑炎,把近来已经卖疯了的几本书说给王家人听。
直到此时,王家父子才知道,王瑾仪已经成了市井文学界的知名作者。
因为白话故事的热卖,市井早有人传言,这些书都是王家门里的公子创作的。为此,又推动了一波儿话本子的热销。
这是王家人第一次感受到王瑾仪白话小说的影响力。
也让王家父子两代纯文人感到震惊。市井文学的影响之广泛。
只是出于礼貌,并没有过分的表示出太多惊喜。
不过,上到像郑老太医这样,已经年过花甲的老者,下至郑炎这样的稚童,均囊括在白话故事的受众之中。
而郑老太医则对《侠客行》津津乐道,甚是推崇,还极没眼色地,给王阁主背了一段儿《侠客行》的开篇词。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是怎样的心胸呀,有着深藏功名的气魄。这还只是个小孩子,长大了还了得。”
王瑾仪的家属们担心着病重的孩子的病情,还得应付一堆书民迷们发自内心的赞叹。
郑郎中还算冷静,注意到一个现实问题,问道,
“阁主,小姐已经启蒙了?”
家里孩子读书本没有什么需要遮掩,实话实说,祖父肯定地道:
“孩子只是跟着儿媳学了一些。”
小郑炎插话了,
“小姐,开蒙就能写文章了?”
王书礼接话回答:
“不是,她学过了《论语》、《中庸》和《孟子》,现在对围棋又非常迷恋。
每天不比进学的学子们轻松。”
郑老太医忽然顿悟了,好像找到了病根。
“会不会是学业过重,导致孩子压力过大造成的现在这种状态呢?!”
王家父子听着这种判断,祖父和父亲都觉得这是没见过王瑾仪读书的人,才会有这些乱判。
可又没有必要炫耀自家孩子的聪慧,只是简单的否定。
“不会,她极爱读书,不会觉得是负担,更不会因此产生压力,这个您尽可放心,不会的。”
至此,对王瑾仪的病根探讨无果而终。
下人们从广济堂配药回来,小药童郑炎跟去指导熬药,
“药引子要先在药罐儿中煎制一下,待到药性熬出了才加全药!”
郑炎给朱玉讲解着:
“挥发性强的药,在最后一次药汤沸腾时加入,避免损失药力。”
随后又细心地用细滤网把药渣过净,试过药味,亲自端着药汤,随着朱玉来到王瑾仪的房门前,再三的叮嘱服药的一些细节。
还警告道:
“服药后,不可马上服酸或甜味食物,只要能解药味,就会对药效有影响。”
面面俱到地嘱咐之后,帮朱玉打起了帘子,送朱玉去给自己的偶像服药。
郑炎返回正堂时,郑老太医和王阁主正讨论着孩子成才的话题。意见超乎一切的统一,得出共同结论,孩子成长受家长和环境的影响极重。
王阁主深以为然,觉得王瑾仪爱读书,可能就是因为王书礼参加科考,奋发用功而受到的影响。
但王阁主不知道的是,王瑾仪唯一的依仗是前世的记忆和思维,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