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返璞归真(2 / 2)

经》说明了先民们对于经络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

《阴阳十一脉灸经》是一份重要的古代中医文献,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这份文献详细记载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及所主疾病,并主要采用灸法进行治疗。

这些经脉包括足钜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肩脉、耳脉、齿脉、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臂钜阳脉、臂少阴脉等。

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脉的循行方向有所调整,出现了肩脉由头部起始,经上肢外侧而止于手部;足太阴脉由少腹起始,经下肢内侧而止于足部的远心性方向。

《阴阳十一脉灸经》与《足臂十一脉灸经》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经脉的概念还相对原始和简单,尚未形成上下纵横联络成网的经络系统的概念。

“我们现在对于经络的认识,大都来自于《黄帝内经灵枢》,那你有没有想过,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的经络形态又是如何?”李介宾淡淡的说道。

他的话语虽然平淡,但是对于这个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

遂古之初,谁传道与?

“唐老师,那《黄帝内经灵枢》之前的经络形态难道不是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那样的吗?”学生疑惑地问道。

老唐笑了笑,说:“其实,在《黄帝内经灵枢》之前,还有很多关于经络的着作和理论。很多记载的医学知识比《黄帝内经灵枢》更加简略和古朴。而且,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经络认知和实践。”

李介宾接着说:“医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经典,还要敢于质疑和创新。也许,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会发现更多关于经络的奥秘。”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许多代人发展不断学习努力、总结、积累的过程。

从《阴阳十一脉灸经》的记载来看,经络理论在吸收了天文学、宇宙理论、天象观测等方面的成果之后,完成了从“十一脉”到“十二经”的演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些医学文献是针灸学术领域的无上魁宝,为后人苦苦寻觅的针灸经络的发展源头,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是更需要明白的一点是,中医学由简单到复杂,是有一个看得见的发展脉络的,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医,也只是正在进行时,而非最终形态。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