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首诗以周易哲学为视角,深入解析了《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营卫之气的运行和相关理论,展现了对中医经典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一、《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解析》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篇章,它阐述了人体营卫之气的生成、运行与交会等关键问题。而将周易哲学与之相结合,能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营卫之气的生成与运行,也体现了阴阳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营气属阴,卫气属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正如周易中阴阳交感而万物化生,营卫之气的和谐运行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这一段原文开启了对营卫之气的探讨。黄帝的疑问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本源的追寻,而这也与周易中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思考相契合。在周易哲学中,我们探寻天地之道,以明万物之理。同样,在这里我们试图解析营卫之气的奥秘,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命机制。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营卫之气的生成与运行过程。谷气入胃,化为精微,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作用,滋养全身。这一过程中,清气化为营气,行于脉中;浊气化为卫气,行于脉外。营卫之气周而复始地运行,如周易中阴阳的循环流转,无有终始。
营气在脉中运行,滋养脏腑、经络,如同周易中的“坤”卦,柔顺而安静,承载着生命的滋养与稳定。卫气在脉外运行,保卫机体,抵御外邪,恰似周易中的“乾”卦,刚健而有活力,守护着人体的健康与安全。营卫之气的交会与循环,体现了阴阳的和谐与平衡,正如周易中阴阳的相互交融与协调。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描述了卫气的运行节律。卫气白天行于阳经,夜晚行于阴经,如同日月的运行,体现了周易中阴阳的消长变化。白天阳气旺盛,卫气随之活跃;夜晚阴气渐盛,卫气则趋于宁静。这种节律性的变化,反映了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也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这段对话进一步探讨了营卫之气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年轻人气血旺盛,营卫运行正常,故能白天精神饱满,夜晚安然入睡;而老年人气血衰退,营卫失调,导致白天精神不振,夜晚难以入眠。这与周易哲学中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相呼应,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与演进。
在周易哲学中,变与不变是相互交织的。营卫之气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卫之气的状态发生改变,但它们始终在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打破,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关注营卫之气的变化,及时调整与养护,以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和谐。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这里指出了营卫之气的来源。中焦脾胃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下焦肾阳温煦,化生卫气。这与周易哲学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相契合。脾胃属土,肾阳属水,土能生金,金能生水,体现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