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8年腊月初一,洛阳城的寒风如刀割般刺骨,而端扆殿内却温暖如春,炭火在火盆中跳跃,将金碧辉煌的宫殿映照得更加富丽堂皇。武则天,身着金丝织就的龙袍,头戴镶嵌着宝石的凤冠,端坐在宝座之上,她的眼神深邃而坚定,透露出一国之君的威严与决断。
殿内,狄仁杰、李峤、苏味道,三位朝廷宰相,依次站在殿中,犹如三座不可动摇的泰山,等待着女皇的问询。今日,他们要讨论的议题重大而敏感——太子的立嗣问题,这不仅关乎皇室的未来,更关乎整个大唐的稳定与繁荣。
李峤,文坛的泰斗,他的态度始终如一,上前一步,语气平和却坚定:“陛下,臣以为,太子之位的定立,乃是陛下的家事,非臣子所能置喙。”
苏味道则显得更为谨慎,他的立场模棱两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正如成语“模棱两可”的来历,意在避免直接表态。苏味道回道:“陛下,此事重大,臣以为还需深思熟虑。立梁王为太子,是延续武姓江山;立庐陵王为太子,承继李唐余脉,都是合天道,顺民心之举,也都是微臣的心愿。”
狄仁杰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他坚决反对立武三思为太子。武则天看着狄仁杰,询问道:“国公意见如何?”
狄仁杰,虽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目光如炬,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言辞尖锐:“陛下,臣以为立太子之事绝不是家事。王者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犹如一个整体,况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武则天点点头,认同狄仁杰的说法。狄仁杰继续朗声说道:“陛下,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武则天答道:“母子更亲。”
狄仁杰说:“武承嗣、武三思虽为陛下的侄子,然李显、李旦则为陛下的亲生子。显然李显李旦与陛下更亲。若立儿子为太子,那么千秋万岁之后,陛下将作为祖先在太庙中受到祭拜;若立侄子,自古以来,未有侄子为天子而将姑姑供奉于太庙者。”
狄仁杰的发言直击要害,他进一步劝谏武则天:“陛下,臣恳请召还庐陵王李显,以正天下视听,安社稷民心。”
武则天眉头紧锁,沉默片刻,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国公之言,朕自当深思。太子之位,关乎江山社稷,不可不慎。”
端扆殿内的气氛一时凝重,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女皇的身上,等待着她的决断。这一刻,历史的车轮似乎也放慢了速度,等待着这位伟大女皇的选择,她的决定将影响着整个帝国的命运。
武则天的内心波涛汹涌,她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引起朝堂的风波,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大唐的走向。她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心中的波澜。当她再次睁开眼睛时,心中已有决断,但她淡淡地说:“三位宰相今日所言,启发甚多。朕会全盘考虑,今天就到这里吧。”
武则天看着三位宰相退下,她注视着狄仁杰的背影,目送他出了殿门,心中充满了对臣子的爱怜。
当夜,洛阳城的月光如洗,照在凤鸣宫的琉璃瓦上,反射出幽蓝的光辉。武则天破例没有回到凤鹤宫,而是选择在凤鸣宫就寝,她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思绪。宫女们轻手轻脚地退下,大殿内只剩下女皇一人,面对着跳动的烛火,沉浸在深沉的思索之中。
她的心绪如同外面的风雪,纷乱而凄凉。
她想起了长子李弘,那个以孝敬着称的太子,他因肺结核而英年早逝。在临终之际,李弘对武则天说:“母后,孩儿不能胜任储君职位了,先走了。”这句话,如同冬日里的寒风,刺痛了武则天的心 。
接着,她的思绪又飘向了次子李贤。李贤,那个才华横溢的太子,却在流放四川巴州的岁月中,被来俊臣派来的人逼迫至绝路。在绝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