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寻找长篇连台本戏的剧场(3 / 6)

活动者,每次出现于那些旧而空着的货栈里的临时舞台上”。

因为在1866年“浪子”和“好汉”两社合并另组“爱美剧社”,因为不甘心“每次出现于那些旧而空着的货栈里的临时舞台上”,于是便有了“兰心戏院”的出现。

“兰心”一名后来几乎成为人们一旦谈起上海老戏院老剧场,就会提起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它不仅代表着戏院或剧场的档次,更意味着在里面上演的戏剧的品质。能出入于其间的人,多自视甚高。

我们知道的“兰心大戏院”已不是最初的那个“兰心”,前者坐落在茂名路长乐路口,而最早的“兰心”则在苏州河畔,那时的地名叫博物院路(圆明园路)。

最初的“兰心”是木结构建筑。因为是木结构,容易被引燃。果然,木结构的“兰心”不幸于1871年3月2日在一场祝融之灾中毁于一旦。

于是就有了1872年5月筹资再造“兰心剧院”的动议。两年后,即1874年初,一座全新的砖结构“兰心戏院”亦称A·D·C戏院,矗立在了博物院路毗邻英领馆处。

1928年斯文洋行在A·D·C戏院原址建大楼,内设光陆大戏院,专映欧美电影。设座位837个。

到了1929年,“兰心剧院”的拥有者打算在西区另行建造一座新的“兰心”,同时有个中国人也愿意斥资17.5万两银子买下博物院路上的“兰心剧院”,双方一拍即合,皆大欢喜。

而原“兰心”主人也在蒲石路(长乐路)迈而西爱路(茂名南路)另外觅到一块合适的地皮。

1931年2月,一座同样以“兰心”命名,但规模、气势更大的剧院在此矗立。

这就是坐落在长乐路茂名南路转角处的“兰心大戏院”。它一度曾改名“上海艺术剧场”,这里除了演话剧,也兼映电影。至于原先的“兰心”,后来叫光陆大戏院,曾几度歇业复业;1943年2月,易名文化电影院,专映日本新闻纪录片。1946年成为美军俱乐部。

当然,提起早期一些简单乃至简陋的戏院场所,还得一提位于大马路(南京东路)3号的谋得利琴行。

1909年初,琴行公司将楼上仓库改建成戏馆,人称谋得利戏院,由美国侨民业余剧团演出话剧,观众多为欧美人士。

辛亥革命前后,谋得利剧场也常上演新剧。如1911年夏,徐半梅创立的社会教育团曾在此演出《镜中缘》《猛回头》《遗嘱》《闰门训》等剧。

继续阅读

1913年8月,郑正秋创立新民社,在兰心戏院和谋得利戏院连续演出由他本人编剧的十本(集)讲述家庭故事的《恶家庭》,引起轰动,被誉为“新剧中兴之奠基作”,也创下文明新戏最高票房纪录。

1914年4月中旬,春柳社同人在此挂出“春柳剧场”招牌,并发表开幕宣言,连续九个月公演《不如归》《浮云》《家庭恩怨记》《十姐妹》等新剧,在很长时期里一直成为新剧主要演出场所。后一度改称谋得利影戏院,兼映电影。

另外这一时期新新舞台、大舞台、丹桂第一台、徐园及青年会等也纷纷出现。20年代天蟾舞台、更新舞台、夏令配克大戏院、梨园公会礼堂等也开始陆续上演新剧,一时间引得观众纷纷慕名而往。

名气叫的响戏院20世纪30年代前期,影响较大的剧场当数中央大戏院、黄金大戏院、共和大戏院、金城大戏院、湖社礼堂等。尤其是1936年起,卡尔登大戏院堪称上海主要的话剧剧场。卡尔登大戏院坐落在静安寺路(南京西路)与白克路(凤阳路)之间的派克路(黄河路)上。

1922年由英国人投资兴建。第二年落成揭幕。建筑考究,装饰华丽,设有包厢,气派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