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安乐先生有这样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
儒家向来是“厚古薄今”。
上古周王朝,在他们看来是最理想的政治形态。
当然他也不是全盘继承“大宗之法”,毕竟现在当今天下,藩王强大,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中央权威慢慢的丧失。
虽然没有出现“以下克上”,“弑君三十六”这样的惨事,但这也是“周礼之敝”。
安乐先生想要恢复周礼,并非简单的恢复周代的尊尊原则。而是要损周文,加强一直被尊尊压制亲亲原则。
立足于血缘,进而扩展到政治领域。
那就是保留有血缘关系的宗亲藩国,削“异姓王”的藩国。
拉一批,打一批!
深得后世斗争的精华。
虽然不能完全消弭藩国之祸,但也是万金良言。朝廷中央力量和宗亲藩王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共同征讨异姓藩王。
必定不会形成大的动荡。
想到这里,安乐先生的眼睛陡然亮了起来,笔锋在白纸上滑过,留下一个个繁花锦绣的文字。
“昔周文王和姜尚论政。”
“姜尚问文王,当如何治理鲁国。”
“文王曰尊尊亲亲!”
“姜尚曰鲁国从此弱矣。”
“文王问公如何治理齐国?”
“姜尚曰尊贤尚功!”
“文王曰齐国后世必有截杀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