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在县里卖过农产品,那就妥啦!
咱县里富户捐钱出来,人家那是仁善,为的是子孙好名声。
捐的不多,论人头给你们,不够各家一人一个铜板。
县里就把这些补贴到方方面面,像是你家产的鸡蛋,一年总送去县衙卖。
卖了多少银钱的,按照那个换算,你家就能买多少善心盐。
打比方我家,今年卖给县里布匹,都是我和儿媳妇织出来的粗布。
拢共买了二两银子的布,我就能买那种便宜的盐,能买二两银的。
咱这边盐价不高,一斤盐两百文,要是买善心盐,一斤九十文,你们说说,谁占便宜,谁吃亏?
有人说,那不是富户吃亏了吗?那些财主要是不捐钱,咱不是啥也没有?
人家万一不乐意捐善心钱呢?
沙河县老大娘又说了,俺们县里的富户,抢着捐善心钱呢!
为啥?人家为啥能是富户?因为人家算的明白,捐了善心钱,能得百姓一句赞。
是,咱们夸句好,不能当钱花。人家看的是口碑抵税收。
那些家里有铺面的,百姓口碑好了,按咱燕地规矩,能少缴税,我听说最多能少半数税款呢!
你们想想,开酒肆,开酒楼的,捐百八十两银子,让咱吃点便宜盐,他们能少给县里交几百两税银呢!
“有那么邪乎?”问话的也是个托,一听就是北地口音,还装成难民,跟老大娘一唱一和呢!
“那可不,我家今年盐指定能吃到明年。过年给孙子,孙女扯花布做衣裳,指定还能买到善心布。”
姜婉宁看着老大娘唱念做打,把燕地的好政策,说的十分的透彻。
很接地气的,让难民们都听懂了。
这些关系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儿,百姓最关心,也最能体现燕地的好处。
“你们别担心,能走到这里,妥妥的享福了。别啥事儿都指望男人。
我给你们说的仓场房,那是个好地方。家里能离开手,去仓场房寻份工。
比方我家,儿媳妇接了做军衣的活,我接了给军里纳鞋底的活。
我家隔壁老吴婶子,接了养鸡的活,鸡崽子还没养大,先接了县衙五百文的定钱。”
老大娘说完这话,还啧啧两声,心里想的是,真敢接那份钱啊!
咋不想想,万一摊上鸡瘟,到月头给县里交不出鸡,你咋办?
“夫人在笑什么?”小满奇怪了,这些不都是实话?
这老大娘也没说啥逗乐的话啊!
姜婉宁含笑道:“有她这些话,南边来的这些人,哪怕住的不好,冬天冷的想逃回去,也会想想咱的好处,坚持在北地定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