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仅仅是笔试和面试两道难关,就能刷下大部分的精英学生,缺少名师和优良教学设备的学校学生,基本已经很难进入大华实验室的门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华实验室现在实行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制度,以后加入大华实验室的难度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至少,除了那些做出了成绩的大牛小牛级人物,绝大多数的新人,都要从实习生做起了。
但是,相比国内的研究所,大华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也要大的多。90年代正是国内研究机构的低潮期,匮乏的经费甚至不足以保障研究员的工资福利,又哪里能像是大华实验室这样烧钱似的做昂贵的材料实验。
这样的情景,至少在十年以内是很难改变的。尤其在专利法施行以前,国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白给企业的,企业赚多少钱都不会分给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对于市场化的产品也缺乏兴趣,宁愿做省钱又好听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研究所,只有少数国家保障的项目,才能争取到些微的专项经费,例如碳纤维项目,就要迟到九六九七年,方才进入国家保障的名单,获得了少许的拨款,要到15年以后,才被列入重点项目,获得大笔的拨款。
但对现在的研究者来说,又有几个五年,几个十五年来等待。
王赟就曾无数次的在纸面上做着实验,大华实验室碳纤维研究所的进展能这么快,要多亏他早年的积累。但是,如果以前就有现在的实验条件,又何必等到现在才出成果。
“从实习生到助手,再到助理研究员的要求是怎么定的?”苏城这次问的是王赟了。
王赟有点不自然的道:“时间加考核,目前定的是无薪实习生做半年或者1200个小时以上,考核转助手,助手的有效工作时间超过1万个小时,或者有主任研究员的推荐,经过考核就转为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就是大华实业的正式员工了,王赟说着试探着问道:“三四年的时间,咱们碳纤维研究所总能增加几百个编制吧?”
“你们要是做出了成绩,自然可以增加编制。”
“能加多少?”王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问了出来。
苏城被问住了,哑然道:“这得人事部门去算了,这么着急?”
“我这不是担心先前的承诺作废嘛,要是编制多,大家的工作劲头也能足一点。我现在就有点后悔,当时把120个编制都给弄满了。”王赟真是一副后悔的神情,还拍着脑袋说:“当时也是被挤住了,能独立做项目的都老大不小了,薪水给的不够高。人家也不愿意辞职。后来为了配合他们,又招了这么多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没有点奔头,研究所也继续不下去了。”
说着,王赟眼巴巴的看着苏城。道:“您看,咱们把两月就把碳纤维的成品给做出来了,要是今年能再增加120个编制,我保证再做出两种碳纤维!”
苏城习惯性的做沉思状。
杨明担心他答应,忙道:“碳纤维研究所本来就不在今年的预算里,120个人的编制全部走的是机动预算,助手的薪水和实习生的补助也是预算外的。研究经费用的是大华实验室的总体预算,挤占了好几个材料项目的资金,要是再增加120人的经费和薪水,大家都得造反了。”
对杨明。王赟就没什么不好说的了,梗着脖子道:“增加120个助理研究员,只增加薪水,不增加经费总可以吧。助理研究员又不做独立项目。”
“那每个月也要多开几十万的薪水,你找黎涣祥说去。看大华实验室还能从哪里抠出几十万。”大华实验室每年的经费有数亿元,但是被几个研究所一分,再落到实验室的总体经费里就不多了,上千名研究员带着几千个项目嗷嗷待哺,年初就把经费刮的七七八八,更别说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