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补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寸口脉大二倍,泻足少阴经而补足太阳经,二补一泻,每两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补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寸口脉大三倍,泻足太阴经而补足阳明经,二补一泻,每日针刺两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补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
人迎脉和寸口脉都大三倍以上,名叫阴阳俱溢,如果不加以疏解,就会使血脉闭塞,气血不能运行,流溢于体内,五脏内伤。像这样的情况,如果用灸法治疗,就会改变病情而引发其他疾病。
大凡针刺的方法,以调和经气为目的,泻阴补阳,使患者的声音和气息更加响亮,耳聪目明。违反这个原则的,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所谓针下得气而有疗效,是说泻法使正气更虚,虚的脉象大但不坚实;坚实如前的,虽然症状已去,但病根未除。补法使正气更实,实的脉象大而且更加坚实;如前坚实而不坚实的,虽然症状已快消除,但病根未除。因此,补法使正气充实,泻法使邪气虚弱,疼痛虽然不随针而去,但疾病必定会衰退。必须先通晓十二经脉的发病原因,然后才能传授终始的理论。所以,阴阳是相互依存的,虚实是不会相互转化的,治疗时应取其所属的经脉。
大凡针刺的类别,都要达到谷气,才能驱除邪气。如果邪气与正气错杂,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脉象沉浮异常,四季气候失常,就必须用针刺来治疗。因此,针刺一次,阳邪就会外出;针刺两次,阴邪就会外出;针刺三次,谷气就会到来,谷气到来,就可以停止针刺了。所谓谷气至,是指已经用了补法而正气充实,已经用了泻法而邪气虚弱,所以知道谷气已至。如果邪气单独去除,而阴与阳还没有调和,疾病就会痊愈。所以说,补法使正气充实,泻法使邪气虚弱,疼痛虽然不随针而去,但疾病必定会衰退。
阴盛而阳虚的,先补其阳,后泻其阴,使阴阳调和。阴虚而阳盛的,先补其阴,后泻其阳,使阴阳调和。
足大趾间的三条经脉跳动,必须审察其虚实,虚的用泻法,这叫重虚。重虚会使病情加重。凡是针刺这种病症的,用手指按其跳动处,跳动坚实而快速的,就迅速泻之;跳动虚弱而缓慢的,就用补法。违反这个原则的,病情就会加重。其跳动的部位,阳明经在上,厥阴经在中,少阴经在下。
刺膺俞要刺中膺,刺背俞要刺中背,肩膊部有虚症的,要取上部的穴位。
治疗重舌,要用铍针针刺舌柱。
手屈而不伸的,病在筋;伸而不屈的,病在骨。在骨的守骨,在筋的守筋。
补法要在一个地方充实正气,深刺,少按针孔,以尽量排出邪气。泻法要在一个地方虚弱正气,浅刺,多按针孔,不让邪气进入。邪气来时,针下感觉坚紧而疾速;谷气来时,针下感觉徐缓而柔和。脉象坚实的,深刺以泄气;脉象虚弱的,浅刺以养脉,只排出邪气。
针刺各种疼痛的病症,脉象都是坚实的。
所以说,从腰部以上的病症,手太阴、阳明经都可以主治;从腰部以下的病症,足太阴、阳明经都可以主治。
病在上部的,取下部的穴位;病在下部的,取上部的穴位;病在头部的,取足部的穴位;病在腰部的,取膝部的穴位。
病生于头部的,头重;生于手部的,臂重;生于足部的,足重。治疗这些病症,要先刺其发病的部位。
春季邪气在毫毛,夏季邪气在皮肤,秋季邪气在分肉,冬季邪气在筋骨。治疗这些病症,要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取穴。所以,刺肥胖的人,要在秋冬季节取穴;刺瘦弱的人,要在春夏季节取穴。
继续阅读
疼痛的病症,属于阴;疼痛而用手按之不得的,也属于阴,要用深刺法。病在上部